中國國際城市主題文化設計院副院長 修維華
淮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,豫東南豫皖交界處,悠悠淮河穿境而過,面積1208平方公里,轄17個鄉鎮,289個行政村,總人口75萬人。淮濱縣城坐落在淮河北岸,從古到今就是淮河上游最大的水運碼頭,城依水筑,水城交融,古有“烏龍集”和“濱城”之稱。
在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過程中,淮濱縣以文化為魂,把“讓淮河文化鑄就淮濱”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,推進城市科學發展,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發展主題文化體系。如何將城市發展文化做精,做細,做活,做出品位,做出特色,已成為淮濱城市建設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。
一、把握內涵,掌握濱城主題文化背景
幾千年來,淮河兒女在這里世代聚居、繁衍生息、勤勞耕作,歷經朝代更迭、滄桑巨變,創造了品味獨特、格調高雅、光輝燦爛的淮河文化,無疑為淮濱城市建設與發展注入了淮河文化元素。
淮濱縣文物古跡眾鑫,迄今已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,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。期思古城是歷史上被稱為“清官第一人”的楚國名相孫叔敖的故鄉,是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,同時又是蔣國故城、中華蔣姓的祖根地;半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,麻里大港口革命紀念地歷史優久;八角田、琉璃井、山神廟等歷史古跡隨處可見;埋蛇嶺、孫公祠、奶奶廟等風景名勝數不勝數;淮濱素有“魚米之鄉”的美稱,“烏龍酒”、“淮河魚”富有特色,馳名中外;十里船廠弧光映月,金沙碧水;淮濱淮南省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,更是綠色的寶庫,鳥類的天堂。
二、領會實質,找準濱城主題文化定位
“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,一個城市的競爭力”,如何以豐富的淮河文化引領濱城建設是個大課題。淮濱縣充分把握“黃河是政治河,長江是經濟河,淮河是文化河”的重要特征,以規劃為突破口,開展了淮河文化鑄就濱城的全面建設。
首先,縣委、縣政府立足淮濱歷史悠久、人文資源豐富、沿淮水多的優勢,提出了“激活老城、開發新城、治理湖洼、聯老貫新、以老促新、以新帶老、聯動發展、打造水景生態園林縣城”的發展戰略,初步形成了淮河文化發展與老城改造、新城開發并重的建設格局。
其次,圍繞“打響淮河牌、做活水文章”的工作思路,提出了建設東西湖水景園林帶、淮河沿線水景園林帶、平安大道水景園林帶的科學構想,并邀請國內知名設計院完成了東西湖水景園林帶的規劃設計。
再次,以淮河文化為引領,對1993年縣城規劃進行修編,新版城市總體規劃(2006—2020年),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,城鎮人口20萬人,充分突出“天藍、地綠、水清、景美”的水景生態園林城市特色。
第四,隨著淮河文化研究的深入,縣委、縣政府將“水景生態園林縣城”的發展定位,修定為“水景園林文化名城”,實施了4600平方米的淮河橋頭園區、37300平方米的淮河公園等80多項重點項目規劃。
在規劃中,不論園林、雕塑、亭閣、水景等景觀的打造,還是街道、廣場、河堤等部位的建設,都集中凸顯淮河文化特色,集中追尋淮河文化人文情結,充分彰顯水景園林文化名城的個性特質和建設水平。
三、鎖定特色,推進濱城主題文化發展
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體系的代表,是一個城市的立城之本。淮濱縣充分發掘淮河文化潛力,從抓特色、抓品牌、抓靈魂入手,破解城市文化發展難題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目前,以城市精神、文化研究、品牌創建為主要內容的城市主題文化體系已基本形成,并先后榮獲了國家級雙擁模范縣、國家級生態示范縣、省級衛生縣城、市級園林縣城、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縣等稱號。
一是實施文化廣場建設。通過實施“兩湖一路”工程,投資1200萬元,將原來雜草叢生、污水橫流的湖洼地建成3.5平方公里的東西湖風景區,設立人工島16個,建成了綠樹成蔭的來鳳島、漢代徽派亭閣式建筑風格的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,昔日的“污水湖”已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、娛樂、健身的好去處,在城市主題文化建設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;為紀念春秋時期治理水患、造福百姓的楚國臣相孫叔敖,縣委、縣政府為其勒石造像,樹碑立傳,在東西湖風景區北岸建成楚相公園,供游人永世瞻仰;接著,西湖文化廣場、淮濱版圖狀水景、淮河狀丁步橋、云帆、在水一方等10多處充滿淮河文化氣息的廣場、公園、雕塑孕育而生,它們對改善濱城人居環境,提高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義。
二是打造文化品牌工程。走“以地興城、以路興城、以湖興城、以特色興城”之路,利用城市土地拍賣收益,投資1400萬元,修建了貫穿南北的大動脈——防洪疏散通道,新老城首次連接起來;為拉大城市框架,投資2200萬元,完成新城區貫穿東西的大動脈——淮河大道建設;投資3000萬元,在東湖風景區內建成了12000平方米、具備三星級規格的淮河飯店,它集住宿、餐飲、娛樂、休閑、度假、旅游為一體,四周環水,一橋飛渡,身臨其間,仿佛置若世外桃源;為集中展示淮河流域寶貴文化遺產,投資1200萬元,在東湖景區東山島上建成占地3400 平方米淮河博物館。淮濱水城、河畔春天、東湖庭院、金山花園等一大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的重點項目也相繼建設。
三是開展城市文化活動。為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淮河文化,部分民間文藝團體和城關居民每年在東湖舉行大規模的“放河燈”活動,萬盞“河燈”映照在東湖水面上,滿湖燈火燦爛,恍若星海,蔚為壯觀;城關、防胡、鄧灣、欄桿等鄉鎮的民間花會隊、鑼鼓隊、嗩吶隊每年在東湖楚相公園舉行了盛大的祭典演出活動,縣佛教協會組織了誦經活動,共同祈禱祖國繁榮昌盛,國泰民安;同時,“華夏一絕”布雕畫、千年歷史泥塑等也為城市主題文化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;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,縣文廣新局舉辦美術、書法、攝影、音樂、舞蹈、器樂等城市藝術培訓班80期2000余人,為全縣文藝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。
四是組織淮河文化研究。為扎實推進城市主題文化建設,縣文化工作者按照縣領導的要求,不斷加強淮河文化研究工作,出版了文史詳贍、內容豐富、文風樸實的《淮濱歷史文化漫談》,為外地游客了解淮濱打開了一扇窗戶;2009年8月,由縣委辦公室組稿、編印的《讓淮河文化鑄就淮濱》研討文集出版發行。該文集收錄了市、縣領導撰寫的淮河文化理論研討文章33篇,為淮河文化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;《船家情歌》、《淮濱我可愛的家》、《千里淮河一線牽》等歌謠語言樸實,情感真摯,深受全縣人民喜愛,其中《淮河歌謠》、《水鄉夜》、《鄉情》等已入選信陽市委出版的《歌唱信陽詩歌選》。
|